陈娱 孙昊: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逻辑理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彰显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科学性、必然性、可行性、战略性。从理论逻辑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运用;从实践逻辑看,揭示了在新时代要促进意识形态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价值逻辑看,展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对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P22)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阐明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彰显了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体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逻辑理路,探究其内蕴的科学性、必然性、可行性和战略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一、理论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科学性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源流,根植于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厘清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论逻辑,有利于探究其科学性。
1.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厚植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物质生活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蕴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辩证统一的思想。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P591)。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存在的基础,“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3](P601)等精神生产。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依赖于物质生活。另一方面,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层建筑与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人的精神具有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精神生活反作用于物质生活。现代化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人民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步发展,只有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质量,才能规避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陷阱。同时,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促进了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更高水平发展。综上所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是巩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也为物质生活提供方向指引和智力支持。
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结合具体国情,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之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衡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才能稳步推进。
2.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脉相承。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定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不断发展并得到满足的过程,是在不断消除异化、促进物质和精神平衡发展中实现的。“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解放的基础之上,充分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4]新时代新征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激励人民将个人的自我精神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会贯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理想的价值基准,将个人的艰苦奋斗奉献于祖国和人类事业的发展之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实现其人生价值,逐渐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5](P9)。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面需求,内涵了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6](P9)揭示了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之间的内在嵌连,指出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是提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手段,赋予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
理论逻辑表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精神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理解,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展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科学性。
二、历史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人民精神世界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四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精神世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样态特征,党在不同时期对人民精神世界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方针。以历史的角度探究文化建设和精神力量对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性,有助于探寻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历史必然。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为革命服务的文化教育建设。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在精神上就转入主动”[7](P1516)。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分析了农村文化运动,总结了当时的农村文化状况,强调要领导农民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农民阶级的思想觉悟,通过新闻刊物、图书出版、开办讲习所等方式,在革命根据地内开展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教育,动员群众参与土地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教育启蒙,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开创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提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基于这一目标开展各种革命文化活动,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8](P847-850),提出文化建设的“二为”方针,筑牢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群众基础。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建设。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动力来源。中国共产党积极改造旧文化,增强人民的理论学习,编译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开展大规模马列主义教育活动。以发展工农教育,举办工农速成中学等形式大力推进文化教育除旧布新。以发展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方式建设科学事业。面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新局面,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党的八大将“双百”方针正式确认为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9](P268)面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为正确认识古今中外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社会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精神谱系,开展学劳模、学雷锋等群众运动,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物质短缺。这一时期的曲折探索,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对贫瘠的物质条件的超越,彰显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邓小平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P208),倡导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整体布局的高度,放至突出的战略地位,并坚持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11](P357)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12](P163)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精神文明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民的精神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满足人民文化和精神需要筑牢了社会文明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持。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将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作为完整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打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为推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发展摆在突出战略位置。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4](P22),揭示了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厚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是新时代党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和创新。
从历史逻辑来看,党关于人民精神世界的关注点从发展为革命服务的文化教育,到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建设,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再到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唯物史观,洞察历史大势,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智慧品格,体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必然性。
三、实践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可行性
新时代以来,我国人民精神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体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实践遵循,把握其实践逻辑,有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稳定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发展。
1. 以意识形态建设守好人民精神高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壮举,其中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视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5](P43)。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提高危机意识,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引领精神发展方向,为人民精神共识筑稳根基,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向民族复兴迈出坚定的步伐。同时,提高理论水平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有利于保持理论清醒和政治自觉,坚定自身理想信念。
2. 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16](P4-5)新时代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弘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指向。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融入人民的生活方式,将其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自觉,外化为人民的生活实践,从知、情、意、行各方面促进人民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目标追寻。从国家层面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制度保障。从社会层面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拥有平等的社会权利,能共享社会精神文明成果和优秀文化成果。从个人层面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培养人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后,以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为弘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制度保障。同时,要传承、坚持、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激发人民自觉、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将人民的精神世界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场域高度融合。
提高人民道德素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丰沃的精神土壤。“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7]人民的道德素养是处理社会关系的精神媒介,是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精神基石。以道德规范言行,使社会主义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文化体系。全面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四德”教育促进“四好”建设,促进人民做好建设者、好职业工作者、好家庭成员、个人有好品德,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共识、社会风气、文明风尚。同时,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文化产品是人民群众参与文化体验最直接的方式,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因此,以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学习、文化活动,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必要途径。文化事业产业要关注人民精神生活之需,要保证文化产品供给的科学性,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打造优质文化产品,为人民提供科学、正确的文化补给。文化事业产业也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民文化需求愈加多元化,要创新文学、文艺、影视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3.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夯实人民精神根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8]精神生活是人民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而进行精神创造、精神享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是文化创造、文化共享的主体。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应有之义。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首先要确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同时,要推进平衡、协调的文化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面向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人民。文化发展要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民族间的协调,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文化发展具有中华民族风格。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19]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普及传统文化常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传统文化浸润人民的精神世界。坚持去粗存精、守正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民的精神世界。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需传承、坚持、发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精神力量融入人民的精神生活,将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场域高度融合,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伟力。
实践逻辑表明,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证和牢固的思想基础。
四、价值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战略性
新时代新征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深厚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深刻理解其价值逻辑,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1.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意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0](P594)人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实践目的,更是最终价值追求,现代化的成果由人民创造,也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发展,解决人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现实问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人民意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坚持人民立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全过程。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强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求人们在思想和精神上追求现代性,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而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是追求物质增长、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现代化,马克思在提出异化劳动、商品拜物教等概念时就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世界的丰富无法促进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民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构建了符合中国当代国情的精神文化发展道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风格,为全球人民精神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厚植文化底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P7)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文化发展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意涵,是一个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的中华文明当代形态。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过程。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的利益为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在要求,构建具有中国智慧的现代文明。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2](P13-1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整体发展的综合成果,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样态。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标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原则。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领域,而社会文明的主要成果体现了民生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其鲜明的人民内涵构成了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物质文明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物质基础,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助于推动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文明倡导的法治社会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制度保障,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则为社会发展构建了共有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不止表现为自然环境的秀丽宜人,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人的实践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和内在要义,不仅以丰厚的精神价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
3.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韧的精神纽带。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23](P65)国家共同体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主要场域,而民族精神构成了国家在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映射于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24]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发整个民族的主体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内生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则必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人民的精神需求是整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建立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为全体中华儿女提供精神归宿,建立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民族复兴发挥强大精神力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力。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自信是最深层次的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5](P339)首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优势;其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唯物史观厚植于中国化场域关于精神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展现出其理论的科学性;再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制度优势;最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思想涵养和精神引领,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四个自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方面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力,是中华民族走向自信、自立、自强的坚实支柱。
价值逻辑表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人类文明发展的宏伟格局,对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意义,体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战略性。
探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论逻辑,展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深刻的理论来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应用和理论创新;纵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历史逻辑,展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清晰的历史脉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建党百余年历史的深刻总结和全面把握;探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逻辑,展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遵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部署;研究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逻辑,展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刻认识。
(作者简介:陈娱,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孙 昊,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农业大学)”(项目编号21SZJS41010466)的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发布时间:2023-10-13 09:18:00